F1C200S在Linux下环境搭建
前言
一开始只想要裸机搭建,不想弄那么麻烦!画的板子是没有flsh,本来还以为内置Flash,误认为DDR1的64MB是内存,实际上是RAM,所以根本无法运行
启动顺序是先找SD卡然后FLASH,如果这两个都没有就会进入FLE模式。
昨天买了SD卡托来放内存卡,今天研究了一天才基本把SD卡分区理顺!也烧录进去了,uboot正常运行,kernel也能正常加载,只是最后的rootfs文件系统失败,后续再想想办法,应该是自己编译出了问题,别人的rootfs是能正常读取进入! –20250917
一、开发环境搭建
- 注:因为一直在使用ESP-IDF的开发环境,因此在这基础上添加的话很多基础开发程序都可以通用
0.准备工作
1 | #安装vim: |
1.交叉编译工具链安装(这是F1C200S使用)
- 注:芯片和架构不同都所使用的工具链也不同
对于F1C200S,使用的交叉工具链必须高于,使用的交叉工具链必须高于6.0。
本文选择7.2.1进行u-boot和kernel的编译。
官网下载链接
下载后解压
- 注:可以使用wget命令直接下载,如果太慢的话使用迅雷会快些
1 | tar -vxjf gcc-linaro-7.2.1-2017.11-x86_64_arm-linux-gnueabi.tar.xz |
或右键提取
在/usr/local目录下新建arm-linux-gcc目录
1 | sudo mkdir /usr/local/arm-linux-gcc |
进入解压目录下:
1 | cd gcc-linaro-7.2.1-2017.11-x86_64_arm-linux-gnueabi/ |
将该目录下 的所有文件复制到新建的目录下:
1 | sudo cp -rd * /usr/local/arm-linux-gcc/ |
最后需要添加该工具链的环境变量使其可以在任何目录下执行,打开/etc/profile文件
1 | sudo vim /etc/profile |
在文件末尾 添加以下内容
1 | PATH=$PATH:/usr/local/arm-linux-gcc/bin |
添加完毕,使路径生效
1 | source /etc/profile |
- 注:主要是将工具链添加到环境变量中,因为自己为多环境,所以改成了alist别名方式,通过不同shell设置不同环境

验证:
1 | arm-linux-gnueabi-gcc -v |

安装32位动态链接库
为了后续移植Linux系统中出现库缺失问题,这里可以一次系统中出现库缺失问题,这里可以一次性将可能需要的库全部安装,执行如下命令即。
1 | sudo apt-get install git-core gnupg flex bison gperf build-essential zip curl zlib1g-dev libc6-dev lib32ncurses5-dev gcc-multilib x11proto-core-dev libx11-dev lib32z1-dev libgl1-mesa-dev g++-multilib tofrodos python-markdown libxml2-utils libssl-dev swig python-dev |
- 注:这里还是根据编译报错的时候再添加,最后发现添加 swig和libxx类即可,其他的软件其实已经都有了,还有python需要使用Python2,3版本会报错,因此,需切换指向python–>python2.7
2. u-boot移植
- 注:后续可以使用其他uboot看看,根据这个步骤下去编译出来的uboot可以运行
这里采用licheePI nano的u-boot来进行移植。在终端输入如下命令克隆u-boot:
1 |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Lichee-Pi/u-boot.git -b nano-v2018.01 |
注:如果太慢的话使用gitee也可以 u-boot-licheepi
克隆完毕文件会保存在当前目录 下,进入该目录
1 | cd u-boot |
在该文件夹下有很多分支,我们可以查看所使用如命令:
1 | git branch -a |
现在我们使用的是nano开发板,所以将当前分支切换到nano分支,命令如下:
1 | git checkout nano-v2018.01 |
或者直接下载切换到分支下载zip
u-boot默认的没有指定交叉工具链和架构,因此在编译之前需要芯片默认的没有指定交叉工具链和架构,因此在编译之前需要芯片u-boot的交叉编译器在u-boot的根目录下中Makefile文件中定义了。打开文件中定义了。打开Makefile文件。
将# set default to nothing for native builds下面改为
1 | ARCH=arm |

config文件夹中有
licheepi_nano_defconfig和licheepi_nano_spiflash_defconfig配置文件
前者表示为,前者表示为TF卡启动,后者表卡启动,后者表示从SPI设备启动,这里使用前者。
下一步:
1 | cd .. |

配置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图形界面行了,执make menuconfig命令:
1 | make menuconfig |
更改bootcmd
1 | load mmc 0:1 0x80008000 zImage; |



传参bootarg
Y 选中 Enable boot arguments

下面一行Enter输入参数
1 | console=ttyS0,115200 panic=5 rootwait root=/dev/mmcblk0p2 earlyprintk rw |
注:这里这样写的时候在boot中是读取不到SD02分区,因为是ext4格式,可以在boot环境中改成如下也行
1 | # 修改bootargs(在U-Boot命令行执行) |
编译u-boot
1 | make -j2 |
编译生成
1 | u-boot-sunxi-with-spl.bin |
编译uboot的时候报错 No module named _libfdt
解决:
默认python版本切换成python2,参考:Linux下切换python版本(python2和python3版本切换)
1 | //删除当前默认版本 |
3. kernel 移植
注:wget太慢的话可以先使用迅雷下载,特别是linux-4.15.18.tar.xz文件跑了好久都没下好
- 编译后报错configure: error: you should not run configure as root
具体日志如下:
1 | checking whether mknod can create fifo without root privileges... configure: error: in `/home/docker/openwrt/build_dir/host/tar-1.34': |
在错误提示中也有说明了
解决方案:
1 | export FORCE_UNSAFE_CONFIGURE=1 |
下载kernel
修改主目录Makefile
1 | ARCH ?=arm |

注:这里根据这个方法也能编译得出文件,但运行后发现没有加载SD卡MMC模式,后来就找其他方法手动修改添加了
arch/arm/boot/dts
目录下,分别修改suniv-f1c100s.dtsi、suniv-f1c100s-licheepi-nano.dts 两个文件
适配TF卡
修改suniv-f1c100s.dtsi文件
首先添加头文件(如果有则忽略)
1 | #include <dt-bindings/clock/suniv-ccu-f1c100s.h> |
在soc->pio 下添加如下代码
1 | mmc0_pins: mmc0-pins { |
soc下添加如下代码
1 | mmc0: mmc@1c0f000 { |
修改suniv-f1c100s-licheepi-nano.dts文件,在根节点添加如下代码
1 | reg_vcc3v3: vcc3v3 { |
外部添加mmc0使能代码
1 | &mmc0 { |
下载licheepi_nano的配置文件
linux-licheepi_nano_defconfig文件
然后将其放到arch/arm/configs/目录下

回到主目录,
1 | make linux-licheepi_nano_defconfig |
编译
1 | make -j2 |
编译完毕后在就会生成zImage文件和dtb文件,zImage在arch/arm/boot目录下,dtb在arch/arm/boot/dts目录下目录下。

4 rootfs移植
注:今天尝试了好多次还是失败,读取ini文件的时候就不行,好像是没有权限,使用别人的rootfs就可以 20250917
**注:今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20250918
是因为架构体系选择错了 【架构体系,这里选择arm926t,因为F1C200S/F1C100S的架构就是这个架构】
根文件系统–从零开始自制linux掌上电脑(F1C200S)
**
安装buildroot2018.2.11版本 https://buildroot.org/downloads/

1 | make clean |
进入Target options



图框中指定了编译时使用的库类型,我们这里选择(both static and shared)选项,即同时使用静态库和动库。剩下的我们使用默认即可,将光标移动到上,然后按Enter保存。
保存后,回到上一级配置界面然进入第三个Toolchain选项,配置如图选项,配置如图:
黄色框中的选项尽可能勾,因为后面移植QT5的时候需要用到C++相关库,如果这里没有勾选QT5选型将无法勾选。

第四个 System configuration配置如图:

更改启动密码。
编译完毕后可以在output/images目录下找到rootfs.tar。
一、 格式化TF卡
1. linux命令行格式化
注:如果格式化不对可以使用 wipefs 清除磁盘上的文件系统签名、分区表签名等信息
1 | lsblk # 确认 SD 卡设备名 |
1.1 找到U盘位置(已挂载)
1 | sudo fdisk -l |
如图,我的在/dev/sdb

1.2 格式化U盘
1 | sudo mkfs -t vfat /dev/sdb |
-t 后面是格式化为哪种文件系统格式,vfat就是fat32格式,最后加U盘位置
有时候被占用了无法格式化,需要先卸载u盘,挂载u盘后会在/media/user 下找到
使用umount 卸载
注:这里经常无法卸载,后边使用ubuntu系统自带的硬盘管理来卸载即可

2 gparted格式化 删除分区
安装 gparted
1 | sudo apt-get install gparted |

二、 将uboot写入到sd卡到8k偏移处
1 | sudo dd if=u-boot-sunxi-with-spl.bin of=/dev/sdb bs=1024 seek=8 |

三、 新建分区
1 新建BOOT分区,存放linux kernel

2 新建rootfs分区 存放根文件系统

3 将下列三个文件拷贝到BOOT分区
1 | 1 boot.scr //看了几个教程都没有提及到这个问题 要搞清楚 荔枝派自带 |

4 将rootfs.tar解压到rootfs
1 | sudo tar -xvf rootfs.tar -C /media/wd/rootfs |
F1C100s 制作 SD 卡启动
1. SD 卡分区
- SD 卡分为两个分区:
- 第1分区:FAT32 格式,用于放置内核镜像、设备树文件和启动脚本(如
boot.scr
)。 - 第2分区:ext4 格式,用于放置根文件系统(rootfs)。
- 第1分区:FAT32 格式,用于放置内核镜像、设备树文件和启动脚本(如
示例分区表:
1 | /dev/mmcblk0p1 * 2048 18431 16384 8M c W95 FAT32 (LBA) |
- 其中第1分区从第2048扇区(约1MB)开始。
2. U-Boot 写入说明
U-Boot 是裸机启动程序,不能作为普通文件放在 FAT 分区里。
正确做法是将 U-Boot 二进制文件(通常为
u-boot-sunxi-with-spl.bin
)写入 SD 卡的前 1MB 空间,通常从 8KB(seek=8)处开始写入。写入命令示例:
1
sudo dd if=u-boot-sunxi-with-spl.bin of=/dev/mmcblk0 bs=1024 seek=8 conv=fsync
这样写不会破坏 SD 卡的 MBR 和分区表,也不会影响 FAT/ext4 分区。
3. boot.env 与 boot.scr 的关系
boot.env
是一个纯文本格式的 U-Boot 脚本,里面写启动命令。- U-Boot 不会直接识别
boot.env
,必须用mkimage
工具将其转换成二进制脚本文件boot.scr
。
转换命令:
1 | mkimage -C none -A arm -T script -d boot.env boot.scr |
- 生成的
boot.scr
放入 FAT 分区根目录,U-Boot 启动时会自动执行。
4. F1C100s 启动流程
- 设备上电后,硬件首先读取 SD 卡前部的 U-Boot。
- U-Boot 初始化硬件,挂载第1分区(FAT32)。
- U-Boot 加载并执行
boot.scr
脚本。 - 脚本加载内核(
zImage
)和设备树文件(.dtb
)。 - 启动 Linux 内核,挂载根文件系统(ext4 分区)。
5. 如何写入 U-Boot 不破坏分区
- 查看分区起始扇区:
1 | sudo fdisk -l /dev/mmcblk0 |
- 确认第1分区起始扇区(通常≥2048,代表1MB起始)。
- 使用
dd
命令跳过前8KB,写入 U-Boot:
四、应用编译
驱动开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编写简单的应用测试程序,由于编译根文件用的buildroot,所以在编译应用程序也用同样的交叉工具链。
进入buildroot主目录,进入output/host/,
在 usr/local 目录下新建一个 arm-gcc-app 目录:
1 | sudo mkdir /usr/local/arm-gcc-app |
然后将 output/host/目录下的文件全部拷贝到/usr/local/arm-gcc-app/目录下:
1 | sudo cp -a ./* /usr/local/arm-gcc-app/ |
接下来我们添加环境变量,打开/etc/profile 文件,在末尾添加路径:

注意: 加export是环境变量,在/etc/profile加载后别处可以引用。不加就是普通变量了,只能文件内用。
验证:在终端中输入 arm-linux-,然后双击 Tab 按键,此时会出
现如下内容:

五、工具安装
1.串口传输工具Lrzsz
感谢万能的坑友,我搜索了一下,buildroot中确实有这个功能,不需要下载;,找到了它位于这个目录中:
Target packages —>
Networking applications —>
[v] lrzsz
勾选之后,编译,根文件系统中就有这个工具了。

六、问题记录
第一次进入linux,命令号只显示#号
解决 修改/etc/profile
在末尾处 输入 重启板子即可
1 | export PS1='[\u\@\h: \w\a]$' |

慎用空格、TAB
在编写一个Makefile工具时,出现Makefile:7: *** missing separator (did you mean TAB instead of 8 spaces?). Stop.这个问题,
将空格用TAB键代替
用vim编辑makefile 错误的会现红色

VIM非正常退出
参考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sunsi_10/article/details/78232207
交换文件 “~/.add.py.swp” 已存在! 以只读方式打开([O]), 直接编辑((E)), 恢复(®), 删除交换文件((D)), 退出((Q)),中止((A)):
产生原因:文件的非正常关闭。
解决办法:删除add.py.swp文件,该文件是隐藏文件所以使用la查看,使用语句rm -r add.py.swp删除该文件,再次打开文件不会产生该问题。
快捷方式目录
进入 /usr/share/applicatoions,找到所需的软件的快捷方式,拷贝到桌面就可以了。
参考:https://blog.csdn.net/weixin_45881223/article/details/126145992
其他方法
全志f1c100s系统部署TF卡指导_linux5版本
1、安装交叉编译链和Lib
此交叉链接只能编译uboot、linux内核、rootfs。编译具体程序的时候需要使用rootfs中的交叉编译链。
1.1、下载交叉编译链
1 | 下载 |
1.2、安装一些lib
1 | sudo apt-get install libncurses5-dev libncursesw5-dev |
2、编译uboot
2.1、克隆uboot版本
1 |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Lichee-Pi/u-boot.git |
2.2、选择TF或者SPI版本
1 | # 进行可视化配置,我没有配置,直接按默认就行了 |
TF版本
1 | 此处告知make采用arm-linux-gnueabi下的所有交叉编译工具,目标架构为Arm |
SPI版本
1 | 此处告知make采用arm-linux-gnueabi下的所有交叉编译工具,目标架构为Arm |
2.3、开始编译
1 | make ARCH=arm CROSS_COMPILE=arm-linux-gnueabi- -j4 |
编译完成后在u-boot目录下找到u-boot-sunxi-with-spl.bin文件即为可烧录的文件
2.4、烧录uboot
因为没有原生的ubuntu系统,所以只能在windows下烧录,下载如下工具:
短接spi flash的1和4脚,然后不要插TF卡,上电后f1c100s自动进入了烧录模式,测试可以烧录uboot
2.5、uboot适配屏幕
1 | 进入uboot配置界面 |
2.6、uboot的启动脚本
建立文件 boot.cmd
1 | setenv bootargs console=tty0 console=ttyS0,115200 panic=5 rootwait root=/dev/mmcblk0p2 rw |
使用u-boot源码,在其下的tools目录中有一个mkimage工具生成boot.scr
1 | ./mkimage -C none -A arm -T script -d ../../boot.cmd ../../boot.scr |
得到的boot.scr需要放到分区的第一个分区文件
3、分区TF卡
3.1、将TF卡分两个区
分区1用于存放系统启动和内核相关文件,格式化为FAT,一般只需要分配32MiB空间
- boot.scr (指引u-boot加载内核的文件)
- zImage (系统内核)
- suniv-f1c100s-licheepi-nano.dtb (设备树文件)
分区2用于存放根文件系统,格式化为ext4格式,分配所有剩余的空间
3.2、分区工具GParted
直接安装即可,为图形工具
1 | sudo apt-get install gparted |
插入TF卡,进行分区
1 | 前面可以预留2MB空间 |
分区好之后rootfs会提示错误,使用如下指令进行修复
新的操作系统上使用系统自带的 mkfs.ext4 对文件系统进行了格式化,默认会使用一些新的的特性,这些新的特性在旧的系统上是无法使用的,即在旧的内核上不支持。这个是不支持 has_journal
特性
1 | # 查看文件系统特性 |
查看分区结果
1 | sudo parted -l |
3.3、放入文件
第一分区放入uboot启动的脚本
第一分区放入linux的内核 zimage
第一分区放入dtb文件
第二分区放入rootfs
4、编译Linux内核
4.1、获得linux-5.7.1内核。
1 | 进入网站下载对应内核 |
4.2、获得f1c100s的项目配置文件
1 | linux-licheepi_nano_defconfig |
4.3、使用MenuConfig
1 | make ARCH=arm menuconfig |
4.4、编译试试?
1 | make ARCH=arm CROSS_COMPILE=arm-linux-gnueabi- -j4 |
5、适配我们的开发板
arch/arm/boot/dts
目录下,分别修改suniv-f1c100s.dtsi、suniv-f1c100s-licheepi-nano.dts 两个文件。
这两个文件很重要。
5.1、适配TF卡
修改suniv-f1c100s.dtsi文件
首先添加头文件(如果有则忽略)
1 | #include <dt-bindings/clock/suniv-ccu-f1c100s.h> |
在soc->pio 下添加如下代码
1 | mmc0_pins: mmc0-pins { |
soc下添加如下代码
1 | mmc0: mmc@1c0f000 { |
修改suniv-f1c100s-licheepi-nano.dts文件,在根节点添加如下代码
1 | reg_vcc3v3: vcc3v3 { |
外部添加mmc0使能代码
1 | &mmc0 { |
5.2、适配音频
获得 Linux-5.7_音频补丁测试通过.zip 文件,解压后和linux内核代码进行比较,并将补丁放进去。
1 | /drivers/clk/sunxi-ng/ccu-suniv-f1c100s.c |
修改suniv-f1c100s.dtsi设备树文件
首先添加sun41-a10.h引用。
1 | #include <dt-bindings/dma/sun4i-a10.h> //添加头文件 |
然后在soc节点下,添加如下代码
1 | dma: dma-controller@1c02000 { |
修改suniv-f1c100s-licheepi-nano.dts设备树,使解码方式工作
1 | &codec { |
配置MenuConfig
配置codec
1 | Device Drivers |
配置dma
1 | Device Drivers |
完成
相关链接(侵删)
- (主要参考)linux(全志F1C100S/F1C200S)系列01:初始环境搭建
- OpenWrt编译报错——configure: error: you should not run configure as root
- 【问题解决】报错:ImportError: No module named _libfdt
- 全志f1c100s系统部署TF卡指导_linux5版本
- F1C100s 制作 SD 卡启动
欢迎到公众号来唠嗑:
